章节目录 第1524章

作品:《大明镇海王

    “西域河中迎来大丰收,粮食足够西域、河中地区吃好几年。”

    “南洋各省甘蔗迎来大丰收,预计今年的蔗糖产量比去年要提高四成。”

    “江南、江西、湖广、四川大丰收,大米价格将至三文钱一斤,粗粮玉米、番薯一文钱可以买三斤~”

    “谷贱伤农,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北直隶一直以来都是产量大省,但是弘治十五年,北直隶不仅仅不产量,而且粮食缺口非常大,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蔬菜。”

    刘晋看着从各地传来的一条条信息,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从各个方面的信息来看,弘治十五年,大明迎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各地的粮食产量都翻倍的增长。

    不仅仅是传统的大米、小麦、小米和高粱,从黄金洲这边引种回来的玉米、土豆和番薯的产量也是呈直升攀升。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大明的粮食价格猛跌,粮商们都要当乞丐要饭了,因为粮食买卖真的不赚钱了。

    大明各地都有吃不完的粮食,大家都在愁着如何将粮食给卖出去,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买粮,粮商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

    他们最喜欢的自然还是像当年北方三省的饥荒,粮食都卖出了天价,他们才能够赚钱,这粮食多了,他们反而不赚钱了。

    “这几年的移民还是起到效果了,将大量的人口从人口密集、土地贫瘠的地方迁移到辽东、南洋、西域、澳洲和黄金洲去,移民大量的开垦土地、粮食产量爆发。”

    “这黄金洲引种回来的高产作物在专门成立的农部的推广下,也是迅速的在大明各地传播开来,去年各地都还怎么爆发,今年在各地大规模推广,这粗粮的产量也是暴增。”

    “这粮食多了也是好事,一年的粮食足够大明人吃上好几年了。”

    刘晋轻轻的敲着桌子,仔细的思索起前因后果来。

    大明的粮食之所以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耕种的土地更多了,而且增长的还都是肥沃的土地,另外一个就是引种回来高产作物的推广。

    这两个原因之下,大明的粮食想要不增加都难。

    “老爷,陛下派人前来宣你进宫议事!”

    这时,刘晋府上的下人急匆匆的来到刘晋的书房说道。

    “嗯,备车~”

    刘晋一听,连忙说道。

    急匆匆的坐车来到弘治皇帝的乾清宫书房,书房当中,不仅仅有弘治皇帝,内阁三阁老,张懋、户部尚书佀钟、农部侍郎章懋(跟张懋很谐音,但不是一个人)等人也在场。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今年我大明风调雨顺,大江南北、关内关外、海外各地都迎来了大丰收,以及今年的粮食产量足以让我们大明吃上五年!”

    章懋满脸笑容的向弘治皇帝汇报今年的粮食产量,这大明粮食产量增加了,他这个农部侍郎也是有功劳的,升官肯定是少不了的。

    只是可惜了,这吏部尚书的位置让刘晋给先占了,估计很大的可能是会接替刘晋原先的户部左侍郎的位置,未来再接替佀钟户部尚书的位置。

    “确定有怎么多粮食?”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事,粮食的产量那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老百姓吃得饱饭,这江山就稳固。

    “陛下,从我大明各级官府衙门传来的消息也可以确定这一点,今年我大明各地收上来的粮税是去年的五倍多,要知道陛下还免除了辽东、河中、河西、南洋诸省的几年粮税,在此情况下,依然还能够收到去年的五倍多,由此可见粮食确实是大丰收了,各地的官仓都已经装不下,不得不再建造更多的粮仓。”

    佀钟也是站出来说道,他是户部尚书,主管天下钱粮,朝廷的税收就是他来管的,每年到秋天的时候,各地缴纳的粮食都是要进行统计、抽查的,数是绝对不能错的。

    “好啊,好啊~”

    “粮食自然是越多越好,老百姓有饭吃,吃得饱饭,朕这个当皇帝的才能够睡得好觉。”

    弘治皇帝高兴的直点头,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丰收意味着老百姓有更多的粮食吃,这日子至少来说,无论如何也是有饭吃的。

    “陛下,粮食增收固然是好事,可是从各地上报的奏疏来看,今年粮食虽然大丰收了,可是粮食的价格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价,在辽东,五石麦子才只能够卖一两银子。”

    “在南洋,六石大米也才只能够卖一两银子,农民增产不增收,粮价大跌。”

    “此外,因为这两年,我大明粮食产量连年大增,粮价连年下跌,再加上受京津地区的影响,原本是产粮大省的北直隶,今年却是无粮可收。”

    “北直隶的土地几乎都种上了棉花和蔬菜,另外还有大量的良田用来养殖牛羊马匹,鸡鸭鱼鱼等等。”

    这时,内阁首辅刘健也是站了出来,向弘治皇帝汇报了粮食大丰收的另外一面。

    “五石麦子才只能够卖一两银子?”

    “这六石大米也才卖一两银子?”

    在场的众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傻眼了,这粮食的价格也太低了吧。

    “这北直隶的良田都种棉花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刘健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