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373章

作品:《大明镇海王

    我们没想着我们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能够去当官之类的,我们也不想去研究什么诸子真义,不需要去懂孔孟之道。

    我们仅仅只是市井小民,我们也仅仅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如此简单的愿望而已。

    好不容易有免费的学校可以读,给孩子们传授一些有用的东西,同时也是教孩子们要忠君爱国,知书达理,要自强、自爱,要有礼义廉耻。

    这就足够了。

    至于孔孟之道,诸子真义,还是让他们去读吧,我们的要求很简单。

    可是如此简单而朴实的愿望都要被人给掐灭,要断掉我们的希望,还请陛下给万民主持公道。

    大明京津地区出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罢工竟然不是因为资本家的压榨,不是因为工作的时间长、工厂的环境差之类的,反而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孩子读书受教育的权力而出现的大罢工。

    王鏊已经一些酸臭腐儒的工厂、商行、商船等等很快也是被人给认了出来,很快,这些人的工厂、商行、商船等等一下子就彻底的歇菜。

    愤怒的工人和老百姓不干了,你纵然是给的工资再高,我都不给你干了,爱谁谁干去。

    大规模的罢工很快就蔓延到整个京津地区,大量的工厂、商行、作坊等等开始停工,工人们聚集到京城的一条条大街上,一边喊着口号,也是一边拿着万民书。

    书生、考生们的虽然掌握着话语权,虽然可以直通天庭,然而愤怒的市民们也是不好惹的,数以万计的市民们涌上街头,表达自己的诉求,倾诉自己的愤怒。

    对于他们来说,生活苦点、累点都没有什么。

    大明的工厂、作坊之类的,现在随随便便进一个工厂、作坊做工,一天至少也是要做到六个时辰来,有些甚至于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一天到晚都要在里面做事。

    环境很差,生活很苦,伙食也不好,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苦点、累点而已,这并不算什么,都是穷苦人,不怕苦,只要日子有奔头就行。

    每月拿工资的时候,这白花花的银元最实在,所有的苦和累都一下子消失了,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包小包的带回家、再看看家里面的新房子,吃的白白胖胖的孩子。

    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不能剥夺了我们的希望,如果连希望都没有了,那所有的一切自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他们的希望就是孩子,孩子能够读书写字,能够上学,能够有希望出人头地,这就是最大的希望。

    为此哪怕是再苦都无怨无悔。

    大明的第一次罢工就这样出现了,和刘晋所穿越之前历史上的罢工不同,罢工的人们不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劳动权益,而是为了争取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权力。

    对于这片土地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知识和教育的作用。

    第848章 两条路线

    京城皇宫乾清宫尚书房。

    弘治皇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手里面拿着一份万民书,再看看旁边堆比人都要高的奏疏,整个人微微沉吟,脑海中仔细的思索。

    旁边坐在凳子上面的张懋、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一个个同样苦思冥想,在猜测弘治皇帝的想法和心思。

    事情越闹越大,本来仅仅只是非常小的一件事情,没想到现在到了已经难以收拾的地步了。

    一边是国子监的书生,再加上大明上下都儒门大儒,大明各级的官员,他们上书要求弘治皇帝必须下令停办新式学校。

    认为这不教孔孟之道,不授诸子经义的新式学校乃是误人子弟,同时又是祸国殃民、动摇江山社稷的开端,本末倒置之下,未来大明必然会祸乱滔天。

    另外一边则是京津地区的老百姓,他们向弘治皇帝这边上了万民书,他们支持新式学校,认为这新式学校办的很不错。

    自己家的还在有书读,可以读书识字,又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双方之间越闹越厉害,以至于新现在京津地区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都已经受到了牵连,工人罢工,大量的工厂、作坊、商行停工,损失惨重。

    弘治皇帝左看看右看看,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全听文官们的,文官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这些年来,经历了几件事情之后,弘治皇帝也是已经看清楚了文官们的嘴脸,很清楚这些文官们是什么样的尿性了。

    所以文官们的话,弘治皇帝会作为参考,但不会全听,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再加上通过厂卫的力量,弘治皇帝知道的事情更多。

    很多东西,下面的这些文官们已经瞒不住他了,看事情更全面,自然而然的,做起事情来也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这新式学校到底好不好,弘治皇帝自己去看了,厂卫这边也详细的调查了,新式学校办学的宗旨、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弘治皇帝都清清楚楚。

    这新式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和传统私塾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不考科举,而是进入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工作。

    这些新式学校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会之乎者也,也不会背诵四书五经、诸子真义之类的,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是非常好的适合工作、作坊、商行之类的做工。

    只要稍加培训,很快就能够适应,并且做的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