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05章

作品:《大明镇海王

    万木匠看了看自己的老婆徐氏,忍不住将自己的头抬高一些,以前他是妻管严,因为做木匠赚不到什么钱,养家糊口都难,所以也老是被徐氏奚落。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每月几两银子拿回家,住上了这崭新、崭新的房子,一家六口人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他老婆也是对万木匠千依百顺起来,看万木匠的目光都不一样了,甚至于以前反对儿子跟万木匠学做木匠,现在更是主动让万木匠教几个小孩做木匠了。

    “快点把饭食准备好,吃完了我还要去厂里上工,老是磨磨蹭蹭,我这要是迟到了,到时候给上面的印象就不好了。”

    万木匠对着徐氏就是吼了起来,以前都是徐氏吼万木匠,现在却是反过来了。

    被吼的徐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加快了自己的速度,同时也是说道:“饭好了,菜也好了一个,你赶紧先吃,别迟到了,不然要扣工钱的。”

    “嗯~”

    万木匠很是满意的嗯道,正准备吃饭,外面也是传来了声音。

    “万木匠,万木匠,赶紧出来了,刘公子给我们发鱼来了!”

    第167章 赈灾的方式

    “万木匠,万木匠,赶紧出来了,刘公子给我们发鱼来了!”

    万木匠家外面传来了廖管事的声音,万木匠一听,也是赶紧走出来。

    一来到外面,他就看到廖管事正陪着刘晋刘公子朝自己家这边走来,在刘公子的身边还跟着一群人,一个个都挑着一担担海货。

    “见过刘公子~”

    万木匠赶紧上前给刘晋行礼。

    “不必多礼,我这次也是过来感谢万先生的,万先生进入我们造船厂之后,工作勤奋,刻苦钻研,为造船厂做了很多的贡献。”

    刘晋连忙笑着和万木匠说道,此时,随着刘晋的到来,整个家属区这里家家户户的人都开始出来看热闹,这场面颇有点后世大佬下乡时候的场面。

    当着众多人的面,刘晋让人将一担海货奖励给万木匠,感谢他一直以来给造船厂辛勤工作,并且希望他能够继续再接再厉,努力学习、努力专研,努力工作等等。

    收到刘晋亲自送过来的一担海货,万木匠整个人都差点要跪下来给刘晋磕头了,他一个木匠,何曾如此风光过?

    不仅仅拿着几两银子一个月的工钱,还住着崭新、崭新的新房子,现在有海货了,刘公子都没有忘记他们,亲自给他送到了家里。

    这一刻,他发自内心的以身为木匠为骄傲,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造船厂这里的生活,喜欢上给刘晋做事,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候遇到真正赏识自己才华的人,内心之中就会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万木匠此时此刻就是如此,内心之中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将自己的下半辈子全部放在造船厂这里,要为刘晋造船造一辈子,甚至于要让自己的儿子、孙子也都给刘晋造船,世世代代都给刘晋家造船。

    和万木匠一样,其它造船厂里面的技术工都收到了刘晋这边送出去的鱼获,达到3级木工的刘晋亲自上面送上鱼获,至于1级和2级木工,则是有造船厂的管事送上去,当然这待遇上肯定和3级木工是不一样的,只有一箩筐鱼获。

    在这一点上面,刘晋还是刻意如此去做,目的就是为了鼓励造船厂里面的员工努力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技术,这技术越好,自然是级别越高,待遇就越好。

    “老刘,老刘~”

    刘晋这边刚刚在造船厂这边送完鱼,正准备去水泥厂这边看看这第一炉水泥的烧制情况,朱厚照就急匆匆的找了过来,似乎显得有些急。

    “太子殿下!”

    刘晋见到朱厚照,也是赶紧行礼道。

    “免了、免了。”

    朱厚照挥挥手,连忙示意刘晋不必多礼,接着也是说道:“老刘,打回来的海鱼还有多少?”

    “还剩下很多呢,到现在吃的吃,送的送,也只是用出去了不到三万斤,还剩下有七万多斤呢。”

    刘晋想了想连忙回道。

    “太好了,将这些鱼全部给我吧,我准备拉过去赈济灾民,你是不知道,现在饥荒越来越严重了,聚集到天津这边的饥民已经足足有好几万了,饥饿的灾民甚至于将树皮都吃光了,那场面实在是太惨了,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朱厚照似乎受到了惊吓,心有余悸一般。

    “殿下准备怎么赈灾?”

    刘晋看了看朱厚照,想了想问道。

    “当然是将这些鱼免费发下去,每个灾民每人每天领一斤,这一天就差不多可以对付过去了,我们这还剩下七万斤鱼,足够天津这里几万灾民吃两天了,有两天的时间,我们的船又可以出海捕鱼回来。”

    “如此算下来的话,我们靠出海捕鱼就能够救活几万灾民。”

    朱厚照想都没想,非常果断的说道。

    他这种方法也是一直以来的赈灾方法,一般发生灾荒的时候,开仓放粮并不是随便放的,而是将大米熬成粥水,不用太浓的那种。

    然后给灾民一天一次,一次一碗,一碗的量虽然让灾民吃不饱,但是这个量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的所需,可以吊着不会饿死,只要等待新的粮食收获了,这灾荒就算过去了。

    这是自古以来的赈灾方式,也是被认为最行之有效的赈灾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以最少的粮食救活最多的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