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16章

作品:《大明之南洋再起

    但是,湖北和河南两省,却是有不少的地方州府自发的挂起了大明的旗帜,并向朱宏煜送来了效忠书。

    在这次的事件中,虽然肯定有不少的湖北河南人是心向大明的,他们自发的作出了要投效大明的决定。

    并付诸了实际行动!

    但清廷在这件事中做手脚后留下的痕迹,也同样十分明显!

    徐斌站出来说道。

    “陛下,微臣觉得我大明该趁此时机,出兵抢占湖北和河南这等膏腴之地。”

    虽然说大明近几年之内不准备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事,但放在眼前的肥肉,谁又能忍得住不吃呢?

    这可是足足两个省的战略空白啊!

    还是两个可以称得上一句膏腴之地的省份!

    如果能吃下这两个省,再稍加消化,大明的实力绝对可以得到一个极大程度上的跃升。

    张煌言站出来表明了不同意见。

    “启奏陛下,臣不赞同我大明此时向河南和湖北两省发起进攻。”

    “现在摆明了吴三桂也要抢占湖北和河南两省,若我大明此时对湖北和河南动手,便极有可能同吴三桂之间爆发冲突。”

    “到时候,可就便宜了满清了!”

    张煌言看出来了,这湖北和河南两省,就是清廷抛出来的诱饵。

    第626章可怕的阳谋

    清廷要用这两个省份做诱饵,来挑动大明和吴三桂之间爆发冲突。

    借此为清廷减轻其在军事上两面临敌所面临的庞大压力!

    这就是阳谋,赤裸裸的阳谋!

    就像是现在,难道徐斌不知道湖北和河南两省是满清扔出来的诱饵,这是满清的阳谋吗?

    他知道!

    但那又如何!

    两个省的战略空白区摆在哪里,难道有谁能忍得住不去取吗?

    那可是两个省啊!

    即使明知道是错的,但又迫于形式,而不得不去做,这便是阳谋的可怕之处。

    张煌言不想要大明中了满清的阳谋,所以站出来阻止。

    五军都督府的石勇信却是站出来说道。

    “如果爆发冲突,那就打!”

    “争天下,争天下,突出的就是一个争字,我大明上下绝不畏惧战争,可不能软下来!”

    石勇信代表军方,作出了十分强硬的表态。

    为了湖北和河南两个省的归属,明军上下不惜一战!

    郑成功站出来说道。

    “陛下,老臣的意见也是可以打!”

    如今的郑成功虽然主动辞官归隐,但每逢朝廷有大事,朱宏煜还是会把他叫出来共同商议。

    对于郑成功这样的,不会威胁到自己皇权的功臣,朱宏煜并不介意释放自己的温柔。

    “湖北和河南两省都很富裕,若这两省落入吴三桂手中,对天下大势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大明决不能坐视!”

    郑成功说道。

    目前的天下大势,虽然从地盘这方面来看,吴三桂和清廷所占据的地盘都要比大明的地盘大很多。

    但从绝对的硬实力来说,目前争夺天下的三方势力中,最强的其实是大明!

    没错,就是大明!

    一个政权实力的强弱,一看军队,二看经济,三看民心也就是动员能力。

    而在这三点上,大明无一例外都是绝对的第一。

    明军在同清军的江南决战中,已经展现出了他们的实力。

    以劣势兵力,全歼二十余万清军精锐主力,震动天下!

    在经济上,哪怕是不说大明有海贸和工商的补益,光是目前大明所占据的东南数省,那也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不管是清廷,还是吴三桂治下,可都是不能比,也没法比的!

    在民心上,不管是满清,还是吴三桂他们可都是剃发易服的!

    又岂能同占据天下正统之位二百多年,且有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余荫的大明相比?

    所以,在悄然之间,大明已然变成了如今争夺天下的三方势力中,实力最强的一方。

    军队强势,钱粮充足,再加上后方民心安定。

    只要朱宏煜不出昏招,基本上便已经算是出于不败之地了。

    但不败是不败,可若是吴三桂成功的拿下了湖北和河南两省,其实力就会迎来一波猛涨。

    到时候,大明想要重新统一天下的难度必然大增!

    所以,朱宏煜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吴三桂拿下湖北和河南的。

    朱宏煜微微颔首道。

    “延平王所言不错,我大明确实不能坐视吴三桂做大!”

    “出兵争取河南和湖北,参谋部做好我大明同吴三桂爆发冲突,乃至于全面战争的预案!”

    朱宏煜一锤定音,将事情吩咐了下来。

    商议完了第一件事,诸人开始商议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还是清廷方面传回来的消息。

    清军在准备退出关外的同时,还准备要在京城扶立一位大明宗室登基,重立大明社稷宗庙。

    并让这个他们扶持出来的傀儡,认满清皇帝为皇父,自称儿皇帝。

    借此来同朱宏煜这边打擂台,并打击大明在民间的威信。

    等大明的文武群臣看完这第二条消息,一个个的脸色都是瞬间大变。

    “该死的清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