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706章

作品:《争魏

    如今的蜀国,就算钟会进去,成为最终的赢家,但又能如何?

    天下大势至此,蜀国灭亡已经是必然的。

    纵然钟会能把蜀中含在嘴里,也吞不下去。

    没有汉中门户,能抵挡凉州、雍州加上汉中的杨峥?

    蜀人能不能接受他们都是问题。

    中军将士愿不愿留在蜀中也是个问题。

    王濬忽然觉察出,其实钟会的选择才是最符合当前形势。

    “看来,士治已经想通其中关节。”钟会似笑非笑道。

    王濬汗颜,他的想法总是比钟会慢了半拍。

    钟会目光转向南面连绵的青山,一脸萧索之意,“姜伯约不能归我,岂非天意乎?”

    凉军大营。

    “钟会退出阳安关?”杨峥不可置信。

    “属下等仔细打探,阳安关方圆五十里内,没有伏兵,钟会顺汉水而退,直奔汉城!”斥候拱手道。

    斥候的水平无需质疑。

    凉州诸军,最精锐的其实是斥候营。

    人人都有以一当十的本事,眼力、智力、武力都是军中拔尖的存在。

    “钟会没有粮草,阳安关就是一座死城!”庞青道。

    既然钟会没有粮草,为何还四处蹦跶?

    这就有些不合常理了。

    汉城、汉城,难道钟会带着十二万大军去汉城要饭?

    忽然之间,杨峥想通其中关键,“不好,蒋斌有归降钟会之意!”

    这种可能性很大,双方现在是盟友。

    钟会军事上止步于阳安关,但攻心之术,一刻没有消停,曾大张旗鼓的拜祭诸葛武侯之墓,又作《与蒋斌书》,与汉中的荆州系书信往来密切,交了一大群的笔友,大得荆州士人之心……

    蜀国到了现在的地步,很难说蒋斌不会投降钟会。

    “他娘的,钟会这厮如同一条泥鳅,钻来钻去!”刘珩忽然来了一句。

    如此恰当的比喻让杨峥不禁莞尔。

    钟会留在阳安关是死路一条,现在退出阳安关,反而把棋走活了。

    首先,汉、乐二城有可能投降钟会。

    其次,他把阳安关让出来,在一旁静观其变,杨峥成了螳螂,他成了黄雀。

    若是得到汉乐二城粮草支援,那么自己的后背就凉飕飕的了。

    再者,若没有机会,钟会可以顺汉水而下,从容撤回上庸三郡……

    这个时代的汉水可算是天下最优良的水道之一。

    曹真三路大军伐蜀,其中司马懿就是溯汉水而上,攻打南郑。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也是走了水道!

    蒋琬曾献计浮汉水而下,攻打上庸上郡,但被费祎制止了。

    所以刘珩形容钟会为泥鳅,异常贴切。

    那么现在问题摆在杨峥面前,是占据阳安关攻打剑阁,还是先处理钟会这条泥鳅?

    第五百三十一章 累了

    “公此番回蜀,必败无疑,大汉延续至今,天命已尽,岂不闻顺天之昌、逆天者亡?公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昔诸葛武侯擅不能匡扶汉祚,何况明公乎?若能与吾联袂而东,则天下事,在你我二人指掌之间也!大丈夫当建不世之功名,岂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钟会写给姜维的最后一封信,情真意切。

    看的姜维也不禁动容。

    这么多年,姜维家无余财,不蓄姬妾,拒绝一切奢靡享受,一心扑在北伐大业上。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大业始终离他越来越远。

    钟会的意思很清楚,蜀国救不活,别再去蜀中送死了,跟着他回中原,不世之功就在眼前。

    然而姜维也仅仅是动容,很快,他的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锐利和坚毅。

    也提笔写了一封信:愿陛下忍耐数日,臣必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咔嚓”一声,笔在手中断成两截。

    “事已至此,诸位当随吾死战!”姜维拔剑而起,走出营帐。

    士卒们早已披挂完备,站在春日之下。

    温润的蜀中风土多了几分肃杀。

    “死战!”

    士卒们举起刀矛,攒刺向湛蓝天空,喊声如波浪一般此起彼伏。

    廖化、张翼热泪盈眶。

    击败成都城下的三万凉军,大汉就还有机会!

    蜀军来势汹汹,自金牛道而下,相继收复涪城、绵竹,与凉军对垒于岷水两岸。

    江水早已融化。

    但十几条浮桥已经铺在江面上。

    几乎不做任何停留,姜维便挥军渡河。

    时间对于他来说尤为宝贵。

    击败杜预之后,还有回军剑阁,继续与杨峥、钟会博弈。

    “杀、杀、杀!”

    岷水两岸的喊杀声犹如天崩地裂。

    蜀军在诸葛瞻手中,与在姜维手中有天壤之别。

    士卒一个个奋力向前,用尽所有力量扑向对岸严阵以待的凉军,但还杀入阵中,就被漫天飞蝗一样弩箭射杀。

    “汉”旗在春风中猎猎招展,宛如地面上的鲜血。

    那是支撑蜀国走到现在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