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28章

作品:《争魏

    王肃这些时日身体不佳,卧床数日,今日因重大国事,才拖着病躯前来。

    司马昭最后问向陈泰,“玄伯何以教我?”

    堂中安静了许多。

    陈泰无疑在此事上最有发言权。

    “属下以为,当先讨杨峥。”

    “哦?”司马昭轻笑道。

    钟会也聚精会神的看着他。

    陈泰沉着脸,没有一丝表情,“杨峥数年之间崛起于西垂,兼有董卓之虐马超之勇,野心甚大,假以时日,西凉难制。”

    司马昭眯着眼,仿佛在品咂这句话的真假,最终他摇摇头,“玄伯之言是也,然今蜀国大挫,数年之间,不得入寇,关中可以休养数年,若诸葛诞坐稳淮南,与吴国勾结,深为腹心之患也,不可不讨灭之。”

    另一个原因最令司马昭忌惮的是诸葛诞乃士族出身。

    与山东门阀关系密切,若让其发展起来,还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讨灭的。

    这时代的大门阀与诸侯无异。

    有田,有人,有领地,有钱粮,还有名望,在地方上呼风唤雨。

    司马昭自然没忘记自家江山是怎么来的。

    当年若无颍川士族的默许,司马家未必能一步一步走到今日。

    “封诸葛诞为司空,入朝任职!”司马昭一锤定音,“另,杨贼狂悖无礼,目无朝廷,令名士作檄文口诛笔伐,以正天下人视听。”

    司马昭全家几次被杨峥吊起来骂,实在有些憋屈。

    既然暂时不能讨伐,那就只能以牙还牙了。

    司马昭深得司马家之真传,司马懿诛曹爽、王凌时,都是欲擒故纵,以诏令召之,现在对付诸葛诞也是一样,先厚赏之,同时暗中聚集兵力,下令青徐、荆豫、各作准备。

    第三百九十二章 爪牙

    “小民秃发树机能拜见将军。”十七个河套部落的豪酋半跪在杨峥面前,单手行匈奴礼。

    “你便是秃发树机能?果然是鲜卑豪杰!”杨峥看着面前的壮汉道。

    整人给他的感觉如同沙漠上的秃鹰。

    鹰钩鼻,长脸,眉眼如刀,裹挟着一股锋锐之气。

    秃鹰是非常狡猾和凶残的野兽,它们会审时度势,也会忍耐。

    “将军谬赞。”秃发树机能一脸恭顺,不过眼神中还是透出阵阵喜色。

    “那么,令你率领这十七部的勇士汇合乞伏部,一同进攻铁弗部,收复河南地,你意下如何?”杨峥盯着他。

    所谓守孝,不过是个托词罢了。

    先秦两汉三国,动不动守孝三年,东兴战败之后,司马师下令丧礼从简,守丧期间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

    凉州战事频仍,人人守丧,也就不用发展了,杜预遂引用大儒郑玄的礼记注解,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

    提倡心守丧,而非身守丧。

    杨峥推而广之,但并不强令。

    凉州羌胡众多,礼制约束力不强,自然也就无所谓。

    士家豪强愿意遵守旧制,也随他们的意。

    秃发部当然也遂大流。

    “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秃发树机能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杨峥轻轻笑道:“你有什么难处可以直接说。”

    秃发树机能略一思索道:“小民请求派驻宣义郎、司马、参军等,协助小民约束部众。”

    主动给自己带上枷锁?

    杨峥深深的望着秃发树机能,一时还真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若是别人,杨峥还相信能为自己所用,只不过秃发树机能在历史上的名头太响亮了,而且他是拥有鲜卑正统血脉传承,可以看成是一个流落的鲜卑王子。

    他的另一支同族拓跋力微部,在一百二十年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

    “你能有如此觉悟,本将非常欣慰,此战若胜,必有重赏。”杨峥甩出一张画饼。

    “小民定不令将军失望!”秃发树机能认真道。

    旁边的卫瓘一直盯着他,直到他带着十七部落豪酋转身离去。

    “哎呀,此人颇有英雄气,此去,当能取河南地,只是不知其心若何。”

    “子曰: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别管他有什么野心,而是看他做了什么,是否于我凉州有利。”杨峥倒觉得卫瓘有些钻牛角尖了。

    管你是英雄狗熊,只有为自己为凉州征战,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堂堂正正,明明白白。

    “是属下拘泥了。”卫瓘拱手道。

    “伯玉亦是为了凉州。”杨峥笑道。

    两人的位置不同,经历不同,自然想法看法不同。

    这一点在杜预身上也有体现,他身上就常有悲天悯人的书生情怀。

    杨峥现在的处境,管你是英雄狗熊,只要能快速壮大凉州,用一用又何妨?

    秃鹰固然狡猾,但也并非不可驯服之物。

    汉书高帝记:汉四年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麾下有三千乌桓突骑。

    魏国有匈奴、鲜卑、乌桓为之征战,蜀国的无当飞军,也是由南中蛮夷组建的,吴国直接抓山越人充实自身。

    诸葛恪最大的政绩便是收服吴国腹地的山越人,使吴国可战之兵,从夷陵之战的十万扩充至二十万,由此得到了孙权的另眼相看,从而成为托孤之臣。

    别人有胆量上门,自己还没胆量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