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683章

作品:《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不过有陛下在背后给咱们撑腰,也给咱们省去不少麻烦和事端。

    既然对外海贸这件事情,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那我们为何不提前追加银子呢?没必要非等到半年期到了,再追加第二笔银子吧?”

    徐允祯点头认可道:“成国公说的没错,当初咱们之所以想分批追加银子,不就是担心这件事情做不成吗?

    这样咱们的损失还能降到最低。

    可是现在问题的关键,联合海贸一事不仅能成,关键还能赚到不菲的纯利。

    最重要的是陛下的态度,从各处抽调相应人才,迅速筹建起皇明海贸总会,由此可见就算后续文官群体反对,陛下也会出面解决的。”

    朱纯臣、徐允祯先后讲明所想,让受邀过来的顾肇迹等勋戚,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了,这是要提前追加银子。

    不过对此事他们并不反对。

    毕竟能否赚取到银子,他们是瞧的很真切的。

    皇明海贸总会定期所颁财报,是绝不可能作假的,他们所派的门人,也都参与到核算这一环节。

    “要是诸位不反对的话,本公觉得第二批追加的银子,应该定在1000万两,这样皇明海贸总会,就能自己筹建造船厂。”

    朱纯臣见众人议论起来,开口道:“本公算了一笔账,咱们这些人加在一起,需追加的总额是530万两,剩下的那些银子,是英国公他们要追加的。

    只要咱们追加了,并向陛下呈递奏疏,那英国公他们就必须追加,不然咱们就占了他们的份额。

    这样才能更快筹建造船产业,让皇明海贸总会名下船队,尽快的筹建起来,到时就能尽快组织船队,远赴到南洋诸国治下,赚取到更多的银子。”

    “附议!”

    “附议!”

    徐允祯、顾肇迹这些勋戚,听闻朱纯臣所讲后,纷纷开口附和道。

    在崇祯皇帝有意识的分化之下,在京的这些勋戚群体,不可避免的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朱纯臣、徐允祯为首,一派是以张之极、刘文炳等为首,他们明面上没什么冲突,不过背地里的矛盾还是不少。

    毕竟现阶段朱纯臣、徐允祯这些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筒子,手里没有任何实权,不像张之极、刘文炳他们,得到崇祯皇帝的倚重和信赖。

    毕竟在京的勋戚群体,有一部分是要被逐步清除掉的,而这些深层次的想法,是朱纯臣、徐允祯他们所不知道的。

    时下的他们被利益所蒙蔽,开始逐步跳进崇祯皇帝设的套,为大明持续开海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百二十章 朝鲜奏请通商

    “果真是利益动人心啊。”

    看着手里的奏疏,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当初国库缺银子时,想让他们帮着朝廷分忧解难,一个个都给朕哭穷。

    现在联合海贸一事,见到切实的好处后,那一个个都上赶着送银子了,这世道真是够可笑的。”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皇爷,这批追加的银子,实兑相应的新制钱后,那批多出来的份额,是进内帑窖藏,还是调拨出去?”

    “调拨出去。”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随手丢到御案上,伸手道:“悉数调拨给山陕两地的赈灾行署,让陈奇瑜、刘鸿训他们,加快山陕两地的驰道建设、水利重修。

    顺便给皇明海贸总会的人,传达一道口谕,让他们着手筹建造船厂吧,加快麾下海船规模的筹集速度。”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对联合海贸一事,正如朱纯臣他们所揣摩的一样,崇祯皇帝心里是重视的,毕竟这能让内帑赚取到不少银子。

    随着北方诸省的建设,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这让崇祯皇帝对银子的所需,也在不断的增强。

    不管是各地赈灾行署,还是规模化工坊等事,都需要大批的银子加持,这样才能见到相应的成效。

    而随着大批银子的增补,也让明确的新制钱流通,在不断的增加比重,继而带动北方诸省的流通效率。

    “5000万两银子,要是真能在崇祯五年前后,从朱纯臣这些人名下,都套进皇明海贸总会,那开海通商的规模必然迈向新阶段。”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面露笑意道:“等到了那个时候,外朝那帮文官,包括他们背后站着的人,想再去反对国朝开海,只怕是难上加难了,靠这批银子实兑新制钱,都能让朕做出不少事情啊。”

    铸币税带来的红利,崇祯皇帝必须牢掌在手,凭借那‘掏’出来的银料,用内帑进行流转,倾斜到各个领域去,能帮着大明持续发展。

    等到那个时候,大明所形成的破产群体,就能得到相应安置,如此就能顺势迈向下一阶段的谋改。

    看着奏疏里的内容,崇祯皇帝收敛笑意,皱眉对王承恩说道:“王伴伴,派人去把张之极给朕叫来。”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承袭英国公爵的张之极,所领的理藩院,围绕敲诈各地宗藩,召诸宗藩子嗣进京,到宗学进修,可谓是忙的团团转。

    时下在西山筹建的宗学,养着大批宗藩子嗣,他们既是免费劳动力,还是日后开海移藩的先驱。

    让他们在劳作中接受改造,让这些宗藩子嗣脱离低级趣味,通过集体生活的方式,是崇祯皇帝所敲定的核心思想。